11月中旬,华为公布了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的生态伙伴名单,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人选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合作伙伴方面,本地资源显得相对匮乏。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华为人形机器人的布局历程
自2022年起,华为着手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至2023年已萌生制造机器人实体的念头,这标志着华为在该领域的规划正稳步向前。2023年6月,东莞极目机器有限公司正式成立,7月成功获取产业用地用于园区建设,此举彰显了华为推进发展的坚定决心。华为在短时间内便完成了公司设立及园区筹备等一系列工作。在挑选供应商方面,优先采用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在华供应商的策略,同样引人注目。
自2024年年初起,我们已成功完成两次测试版本的更新迭代,并计划于2025年实现产品的正式发布和批量生产。这一过程对华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每一步都稳健踏实。明确的时间安排有助于我们后续的规划和推进,同时也有利于在供应链上更高效地调配资源。
华为生态伙伴选择倾向
观察生态伙伴的名单,多数是制造业中的协作机器人本体企业和特种机器人企业。在人形机器人这一领域,仅有乐聚机器人是本土的生态合作伙伴。这表明华为似乎更偏好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合作。例如,它们可能在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环节进行布局,这样的选择有助于华为掌握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及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在企业的协同合作中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
此外,这与华为立志成为国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有关。在挑选合作伙伴时,华为会严格筛选,只有那些能在长期战略上与之相契合的企业才能成为合作伙伴。
华为汽车BU伙伴的相关影响
11月初,华为汽车业务部门的生态合作伙伴赛力斯开始招聘人形机器人相关岗位,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看似来自不同领域的交汇,或许背后有着某种特殊的原因。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两个领域,在技术层面或许有着一些共同点。
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的一些建树或许能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动作操控。赛力斯此举可能意味着华为正在整合跨产业的技术与资源,对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提供更多支持。
国内人形机器人众多企业现状
2024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企业数量超过70家,行业内部融资案例接近50起。上半年形势看似不错,但到了下半年,融资活动逐渐回归理性。这表明整个行业正逐渐走向成熟,投资者态度更为谨慎。银河通用成功获得5亿人民币的战略轮融资,吸引多家国资机构参与,这也意味着一些具备实力的企业依然受到市场的认可。
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参与,既促进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进步,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监管等方面的要求。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困难,一些初创企业已面临被淘汰的境地,这无疑是行业竞争激烈的自然结果。
国外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的压力
2024年的年底即将到来,特斯拉已基本确定将启动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与此同时,国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制造商也陆续发布了他们的量产计划。对于华为等中国公司而言,这无疑预示着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一旦国外企业成功实现量产并进入市场,争夺市场份额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若中国企业无法迅速适应发展,其在技术和成本上不具备竞争优势,那么在未来的市场中将难以占据一席之地。我国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来自海外的激烈竞争。
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展望
观察当前的发展态势,人形机器人领域前景广阔,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华为等公司正逐步扩大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国内相关企业众多,关注度也相当高。然而,它们正面临来自海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展望未来,技术创新将是决定性的因素。在动作的敏捷性、智能交互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的企业,有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成本管理同样关键,企业需考虑如何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降低生产和研发的成本。各位读者,对于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大家有何高见?期待大家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