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骑手这一职业犹如一颗迅速上升的新星。短短十几年,从业者数量从无到有,猛增到百万之众。它既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又吸引了众多媒体和公众的目光。有人认为这是一份门槛低、收入高的工作,但也有人觉得这份工作既辛苦又劳累,而且收入并不理想。这种鲜明的对比,自然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骑手收入争议
骑手月入过万在支持者看来并非遥不可及,甚至有人三年内能赚得百万。但反对者认为现实并非如此。根据美团三季度的财报,全国高频骑手的月均收入在5720元到10865元。月入过万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北上广深等城市。这些城市的高频骑手需要满足特定的接单条件。而不同的跑单类型也造成了收入的不同区间。
众包骑手工作安排灵活,不设具体工作天数。而乐跑骑手加入特定活动,享有奖励和规范,收入自然更丰厚。由此可见,高收入并非易事,它取决于多种条件的共同作用。
各地收入差异
从地区分布看,高频骑手的平均收入略超于本地居民的平均水平。城市级别不同,趋势也有所不同。比如,大城市中的骑手在6月和三季度收入大致相当,而小城市的骑手收入则有明显提升。以上海骑手的收入为例,与三四线城市相比,发展状况或有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的经济状况等因素所决定的。
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和订单量各不相同。大城市消费水平高,订单量自然也多,但成本相应也高。而小城市尽管订单量较少,竞争可能也相对较小。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各地骑手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
工作时长误区
外界对骑手的工作时间有误解。有的骑手表示,他们每天要在线14个小时,甚至还会在不同的平台上切换,以规避规则。然而,调查发现,在旺季,骑手平均每天送单的时间是6.9小时,而在淡季则是5.1小时。与2024年上半年全国人均每周工作48.6小时相比,骑手的每周工作时间实际上少于平均水平。
许多人认为骑手的收入高是因为他们长时间工作,但实际上,上下班高峰时段才是他们主要接单的时间,而其他时间骑手可以自由安排。因此,那种认为骑手持续高强度工作的看法并不准确。
就业过渡性
尽管收入颇丰且工作时间灵活,骑手这一职业却常被许多人看作是临时性的。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有60.19%的上海骑手是因为薪资较高而选择这个行业的。即便如此,收入虽能满足预期,但工作的稳定性却不高,有50%的受访者从业时间不足一年。
社会认同等因素促使许多骑手在攒到一定资金后选择回乡或转行。其中,部分收入较高的骑手则转向开店或购置房产。这一现象背后,是多种社会观念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社会认同感
骑手职业面临社会认同度不足的难题。尽管他们频繁走街串巷,为大众提供便利,然而,在许多人看来,这份工作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这种看法促使许多骑手开始考虑转行,寻求更具认同感的新工作。
与某些传统行业相较,骑手这一职业在晋升机会上较为有限,这也使得社会对其认同度不高。若想扭转这一局面,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从多个角度着手。
工作自由性
骑手职业享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比如,众包骑手可以自行决定工作模式。这种灵活性吸引了众多人士投身骑手行列。多种跑单类型让骑手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自由性虽然存在,但也引发了一些困扰,比如缺少社会保险等安全网。这让不少长期从事骑手工作的人对未来的生活感到不安,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大家觉得社会是否应该为骑手提供更多的职业保障?读到这儿,希望各位能点赞、转发,并积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