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夜晚,云南大理洱源县三营镇214国道上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车祸。赵某,56岁,以及他的5岁孙子,不幸丧生。司机卢某某醉驾并超速,其行为极其恶劣。目前,家属对逃逸未被认定一事表示质疑,此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车祸惨状令人揪心
10月12日夜晚,赵某和他的孙子乘坐的老年代步车在洱源县三营镇的214国道上遭遇了一场悲剧。一辆奔驰车以13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驶入了限速40公里每小时的区域,撞击了那辆代步车。现场的情形极为惨烈,代步车被撞得严重变形,赵某当场失去生命,他的5岁孙子虽然被甩出车外,但最终也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这场事故给遇难者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痛,同时也让当地居民感到极大的恐慌。在那样一个宁静的夜晚发生这样的事故,对于遇难者家属和目睹了现场的所有人来说,心理上都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这场事故给两个家庭带来了不幸。赵某失去了家中重要的一员,他的儿子赵保奇也遭遇了巨大的打击。孙子和父亲突然离世,家庭的主要支撑瞬间消失,原本和睦的家庭变得四分五裂。
肇事司机问题重重
卢某某是导致事故的关键因素。他酒后驾车,血液中酒精浓度高达178.49mg/100ml,并且还超速行驶。事故发生时,他驾驶的车辆行驶不稳。行车记录仪显示,他在与其他车辆交汇时并未减速。奔驰车不仅撞上了电动代步车,还接连撞到路边多处设施。卢某某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交通规则,他对他人生命和安全的漠视令人愤慨。
而且,他还有逃避的嫌疑。赵保奇到达现场时,并未发现卢某某的身影,目击者同样表示未曾见到他。更重要的是,他没有立即报警或救助,而是离开了现场。这样的行为可能让那个生命垂危的5岁孩子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机。若他当时能稍微承担起一些人道责任,或许事情会有所改观。
事故认定书争议
卢某某被判定承担事故全责,但赵保奇对此不满。认定书中未提及卢某某可能逃逸的情况。在一般人眼中,卢某某的行为显得十分可疑。家属认为,既然是全责认定,理应将争议的逃逸行为考虑在内。然而,交警大队表示现有证据无法证明逃逸。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家属难以接受。现场无人,未及时报警救助,这些迹象为何不能作为逃逸的证据?
家属们期待事故的公正判定,因为这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告慰,也是他们悲伤心灵的慰藉。然而,这份带有瑕疵的判定无疑给他们的悲痛增添了更多苦涩。他们渴望得到一个客观真实的结果,因为在这起事故中,两条宝贵的生命已经消逝,理应获得一个公正的评价。
家属的痛苦与坚持
赵保奇经历了极大的不幸。他是个普通的劳动者,平日里还兼职开网约车。他的家庭原本和睦,却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首先,父亲和儿子的离世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当他目睹事故现场时,那种内心的惊恐和悲痛是旁人难以想象的。那种无法拯救最亲近的人的无力感,长时间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他执着于这份判断,这体现了他对真相的强烈追求。目前,他正积极寻求复核,任何可能追寻公正的机会都不愿错过。在他看来,父亲和儿子不应该遭遇这样的不明不白,更不应遭受不公的对待。
目击者的说法
11月29日午后,目击者提供了事故发生的即时情况。他是在巨响中出门,目睹了事故的全貌,这表明事故发生得毫无征兆。对于路过的行人来说,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无疑是令人震惊的一幕。尽管他无法提供卢某某是否逃离现场的确切消息,但他的证词证实了事故的突发性和惨重性。
目击者的出现对搞清事件的真相有一定帮助。他描绘的宽阔场景是事故现场复现的一部分。虽然不能直接判断司机是否逃离现场,但他选择报警本身就是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的正确决定。
家属与肇事方说法冲突
赵保奇坚信卢某某逃离了现场,原因是他本人并未目睹肇事者,其他目击者同样没有看到。然而,卢某某的家属却声称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便被带到了派出所,因此不存在逃逸行为。这两种说法明显矛盾,其中一方必然有所隐瞒或信息不准确。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亟需通过更深入的调查来揭开真相。
这种争论不休的情况让事件显得更加复杂难解。家属的质疑基于他们所目睹的事实。肇事者的解释表面上听起来也似乎合理。唯有通过公正的重新审查或收集更多证据,才能弄清真相,确认卢某某是否真的有逃逸行为。
读者们,若赵保奇面临此景,会如何应对?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和热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