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报道,一条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角斗士2》的摄影师约翰·马西森对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评价被媒体挖掘出来。消息中透露了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涉及了对于电影品质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引人思考的内容。
马西森和斯科特合作历史
他们曾共同参与六部电影的制作,彼此间的关系相当紧密。这些合作孕育出了诸如《角斗士》等优秀的作品。回顾过往的合作,双方在创作理念等方面定有诸多共鸣。那时的摄影与导演协作得相当融洽高效。就拿《角斗士》来说,拍摄过程中对场景和角色的塑造都投入了极大的心血。之所以收获众多赞誉,正是他们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心打磨。
如今,情形似乎发生了显著变化。某次播客节目的评论被重新发现,揭示了马西森的不满。这表明,在漫长的合作历程中,一些观点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
如今斯科特的工作状态被指懒惰
马西森提到斯科特变得懈怠。斯科特在拍《角斗士2》时用了多台摄像机,这让人感觉他急于结束拍摄。以前拍电影时,他会精心设计每个镜头,选择合适的位置摆放摄像机。而现在,他只是随意拍摄,只要能捕捉到画面就行。以前,拍摄现场会细致布置,避免出现穿帮,但现在他却不再在意这些了。
斯科特在画面处理上不够细致,拍摄时动用了多部摄像机,最后却依赖电脑CG来修正画面。这种行为显现出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将本不该出现在镜头中的内容拍入,完全没有考虑到在拍摄初期就进行规避,也没有思考过如何做好基础工作。
指出拍摄多台摄影机的弊端
画面中可能记录下了不该出现的物品。比如马西森所说的摄像机、麦克风、悬挂的布景、吊臂的影子等。画面一旦出现众多问题,仅靠电脑后期处理来修正,不仅工作量加大,而且未必能实现理想中的完美效果。
摄影在打光上也有不少问题,他提到,从特定角度进行打光是摄影中较为理想的做法。但若多台摄像机同时进行拍摄,就很难细致地满足打光的具体需求。过去,优秀的作品在光影处理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那是因为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如今,想要再现那种艺术上的辉煌变得十分困难。
关于一次性获取更多画面
马西森觉得斯科特现在缺乏耐心。拍摄时,他急于一次捕捉尽可能多的画面。这种做法看似效率高,实则舍弃了拍摄过程中精心培育的艺术氛围。为了追求更多画面,斯科特放弃了之前对画面艺术效果的追求。
他觉得这样对摄影很不利,摄影不仅仅是画面记录,更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只会让摄影过程变成机械式的记录。
对比以前和现在的拍摄方式
过去,制作电影就像厨师精心烹饪佳肴,而现在则像随意抓取商品后随意整理。过去,那些精心制作的电影能够触动人心。就好比每个镜头的每个细节都像食材一样被仔细挑选。而现在,方法却显得粗糙,不论优劣,先拍摄再说。
过去拍电影很看重剧情的连贯性和艺术氛围,但现在为了追求效率,却有点把重点搞错了。以前,对光线的运用、画面的布局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而现在这种较为简略的拍摄方法,或许会导致这些细节被忽略。
斯科特的自主权和大众接受度的矛盾
马西森对斯科特当前的拍摄手法并不认同,并且认为大多数人也不赞同。然而,鉴于斯科特的地位,他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斯科特有决定拍摄方式的自由。
这中间似乎有些不一致,是大众因喜欢他以前的电影而对他有好感吗?抑或是现在大家也在默默忍受他这种不太好的变化?人们看电影是更看重导演的名声还是电影本身的品质?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对于斯科特这样的拍摄方式,你认为是否合适?欢迎点赞、转发,并积极参与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