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饼的做法 汤饼做法简单又好吃

其实汤饼的做法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汤饼做法简单又好吃,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汤饼的做法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汤饼的做法 汤饼做法简单又好吃

本文目录

  1. “汤饼”是怎么样的“汤饼”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2. 东坡食汤饼怎么做
  3. 灌汤饼的做法及配方怎么和的面,
  4. 唐玄宗过生日时绝不能少的汤饼,是一种怎样的绝味美食

一、“汤饼”是怎么样的“汤饼”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1、“汤饼”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我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2、中国是传统美食大国,特别是在国家一统、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老百姓生活比较安定的情况下,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汉唐之际,汤饼是最受中国人喜爱的食品之一,广泛流行于北方地区。它制作方式多样,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3、"汤饼"中的"汤",指的是热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汤饼就是一种将面粉溲过以后煮制而成的面食。在汉代,凡入炉烤熟而食者称胡饼,水煮而食者为汤饼。胡三省在《通鉴》注中说:"汤饼者,碾麦为面,以面作饼,投之沸煮之。黄庭坚所谓'煮饼深注汤'是也。"因此,汤饼是下在汤里煮的面食,如汤面条、汤面片、面疙瘩等的统称。

4、从汉代汤饼出现开始,汤饼就一直享有极高的地位,是上层贵族才能经常享用的美食。《后汉书·李固传》上说:"帝尚能言,曰:`食煮饼,今腹中闷,得水尚可活'。"可见皇帝也是经常吃汤饼的。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汉代宫廷少府有专门的"汤官",职责就是专职为皇帝制作汤饼,可见当时汤饼的地位及其受欢迎程度之高。

5、《世说新语》上有个故事,说的是三国时的著名文学家何宴是一个有名的美男子。他生来皮肤极为白净,魏明帝老是怀疑何宴脸上是抹了白粉,就想了一个六月三伏天请何宴吃汤饼的办法,来试探何宴到底有没有涂脂抹粉。何晏吃汤饼吃得大汗淋淋,拿着毛巾不断擦汗,但是怎么擦还是面色洁白。魏明帝哈哈大笑,方才相信何晏并没有擦粉,而是天生肤白。

6、到了南北朝时期,汤饼的种类更加细化,出现了水饮、博饪等不同的种类。《齐民要术-饼法》中对这两种做法有着详细的记载:"以细绢筛面而成,调肉汁,待冷溲之。水引则搓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博饪搓如大指许,二寸一断,搓使极薄,急就火煮之。皆直光白可爱,滑美殊常"。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水饮"类似今天的面条,"博饪"则类似今天的面片或者面疙瘩。与今天做法不同的是,"水饮"和"博饪"是需要用肉汁去和面的,现代人煮面食已很少采用这种和面的方法了。

7、到了唐代,汤饼更是经常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出现了新的做法"冷淘"。它和传统的汤饼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温度的高低。具体作法是先把类似玉壶、盆之类的器皿里面放入冰块或冰水,再将煮好的面投进去冷却而成,食用起来如"冰上齿",特别是在夏季信用,令人倍感清爽。当时最受喜爱的冷淘面是用槐叶汁和面而成,杜甫在《槐叶冷淘》诗中就详细的描述过这种汤饼:"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8、唐代汤饼的调味品也变得更加丰富,可以在其中加入醋、芝麻、酱、姜、葱、肉桂、桂皮、花椒、盐等,制作方法也更加复杂,有揉、切、抻、揪、煮等多种环节,如此美味的面条,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9、除此之外,唐人还把汤饼用于食疗。晋殷的《食医心鉴》中便记载了这一类的汤饼的制作方法:"面四两,鸡子清四枚,以鸡子清搜面作饼,熟煮于豉汁中座,可治脾胃气弱、见食呕吐、瘦薄无力"。

10、唐诗中有关汤饼的诗歌也很多,如李欣的"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孟郊的"鸡省露浓汤饼热,风池烟暖诏书成",都是唐朝人喜爱汤饼的反映。当时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都爱吃并且常吃汤饼,连唐代公主们的早餐都常是由粥和汤饼组成,只不过这些汤饼是经过精心加工的罢了。

11、唐朝长安城内多槐树,连皇城内的承天门大街两侧,都植有整齐的行道槐树。所以唐代公主们最喜欢将槐叶与面粉作成汤饼,煮熟后放入凉水中冷却,吃起来凉爽可口,别有风味。槐叶性凉,富含植物蛋白,能清心、泄热,味虽苦,但经开水中一焯,之后又在凉水中一激,苦味大大减少,反而会有一股鲜美的味道。这种方法制作的汤饼,碧绿清香、味道清爽,极合少女们的口味,公主们早餐的餐桌上出现它的身影,也就不奇怪了。

12、汤饼四季皆可食用,尤其在冬天,热汤饼更是成为底层老百姓驱寒的首选食物。所以民间有"玄冬猛寒,涕冻鼻中;充虚解战,汤饼为最"的说法。北方地区冬季漫长而又寒冷,古代又没有暖气空调,汤饼可以连汤带饼同食,滚烫的面汤可以帮助人们驱走寒冷,所以唐朝的北方地区流行正月初一必食汤饼的风俗。当时河北、陕西一带,过年祭祀祖先之后,全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饭,桌上必有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饦","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普遍民俗。

13、唐朝还有个风俗,一般人家生子第三日要做"汤饼会",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在这种宴会上,少不了汤饼中的"水饮"。因为"水饮"与现代的面条相近,形状又长又瘦,谐音"长寿",是对新生孩子的一种祝福。同样,老人的寿宴也少不了汤饼,其寓意也是祝老人寿比南山。这个风俗一直保留到了今天。现代人过生日,大多都要吃一碗"长寿面",这种习俗已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4、还有很多地区有着六月六日吃汤饼的风俗。这一天吃的汤饼叫做"辟恶饼"。因为六月初六正值暑期高温,很多人贪凉,容易患上感冒,而汤饼是热食,在盛夏之际吃下去容易使人流汗,感冒往往不治而愈,从而达到祛除瘟病,祛邪避灾的效果。

15、唐代夏至日也有食用汤饼的风俗。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夏至这天,家家俱食冷淘面,这是因为汤饼形状细长,代指夏至白昼之长,这一天吃汤饼,也寄托了老百姓消除灾难,平安长寿的愿望。

16、唐朝人还出现了许多独创的花样饼食,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力的体现。唐代洛阳有一位绰号"赵大饼"的师傅,"精于饮暨,能造大饼。海三斗面僻一枚,大于数间屋。或大内宴聚,或豪家有广筵,多于众宾内献一枚,裁剖用之,旨有余矣。虽亲密爵分,莫知僻造之法,以此得大饼之号"。这位赵师傅当是饼界奇人,能用三斗面制造出一张大过数间房屋的大饼,一张饼就够数桌人信用,放在今天估计可以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可见高手往往在民间。

17、唐人也喜欢在烹饪上推陈出新,把外来饼食加以改造,推出新的品种。"油饼"就是从胡饼中改进而成的一种饼食。其作法是用羊肉一斤切薄,分层置于胡饼中,间隔撒以胡椒、豆豉,然后涂上酥油入炉烤,待羊肉半熟时即可。这种加了羊肉馅的油饼,既香又酥,味道鲜美,深受富商大贾、达官显贵的青睐,成为豪门餐桌上重要的食品。

18、还有一些饭店善于制作一种"燠饼"。其制作方法是将肉在油中熬熟,拌以盐、酒和作料,腌藏在瓮中。这种饭的汤饼并不是下锅用水煮熟的,而是用蒸笼蒸熟,再拌以腌好燠肉,是川派独特做法。

19、唐代后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小麦在南方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原料的普及使得南方地区原本只有贵族才能食用的汤饼变得平民化。在南方的七月初七"乞巧节"上,南方姑娘都要将家里的院子打扫干净,将时鲜瓜果和与两枚红皮鸡蛋一同煮熟的汤饼摆在院子里,并且洒上香粉,请牛郎、织女享用。在当时南方风俗中,牵牛星是男子耕作收获的象征,织女星又代表了女性的心灵手巧,这种用汤饼和时鲜瓜果祭祀牛郎织女的做法,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肯定,以及少男少女们对爱情的憧憬。

20、汤饼在发展过程中,形状的样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出现了梅花汤饼、鸭花汤饼、免汤饼等各种各样的形态,制作方法也越来越繁杂多样。比如"梅花汤饼",就需要事先收集雪天梅花上的积雪化为雪水,埋在地下。需要制作时,取这种雪水和面做饼皮,"每一叠,用五分铁凿如白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清鸡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这种汤饼的制作方法是用梅花状的模子,将梅花雪水和面制成的汤饼做成梅花状,再加入清鸡汤煮熟,形色俱佳,味道之鲜美,可想而知。所以在讲究"食不厌精"的贵族之中,非常流行。

21、汤饼也是军中重要的军粮。唐军在出征时,每位将士都会带上一种叫"古楼子"的汤饼,它是由胡饼发展演变而来的饼类面食。具体作法是,用羊肉一斤切薄,分层置于胡饼中,间隔撒以胡椒、豆豉,然后涂上酥油,入炉烤制而成。这种胡饼既香又酥,方便携带,深受军官们的欢迎。士兵们的"古楼子"羊肉的份量要少一些,但制作方法基本一样,是士兵征战沙汤时补充体力的重要补给。

22、宋代以后,"汤饼"开始成为所有无馅水煮面食的通称。宋朝的张师游在他的《倦游杂录》中说道:"今人呼煮面为汤饼,今蝴蝶面、手托面、水滑面、切面、挂面、馄饨、冷淘之类是也。"汤饼逐渐成为了百姓的家常便饭,受到社会民众的普遍喜爱。

23、靖康之乱后,大量北方人南下,南北饮食习惯的逐渐融合。据《梦粱录》中记载:"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大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以来,凡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由此可见,南宋的面食店在临安已经十分普遍,食用人群也不仅限于北方人,汤饼受到了广泛欢迎。而大量的北方人民南迁,也使得小麦在南方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和种植,从这时起,汤饼和由汤饼发展出来的各种面食,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美食,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二、东坡食汤饼怎么做

具体做法:可以买面皮切粗一些,下汤水,因为比较粗跟饼差不多,不过怎么也会比当时苏轼吃的汤饼味道好。东坡食汤饼就是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两人一起买的粗得难以吃下去的面条。

三、灌汤饼的做法及配方怎么和的面,

1.面粉200克放在和面盆中,用筷子在面粉里扎个小洞

3.用筷子把热水与2/3的面粉搅拌成雪花状面絮

4.将剩余1/3面粉拌入4克〔泡多源〕,再分次往剩下的1/3干面粉里倒入约10~15克的冷水

5.用筷子把冷水与1/3的干面粉搅拌成雪花状的面絮

6.用手把所有的面絮揉合在一起,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一块湿布放一边饧制20分钟左右。(水的量根据面粉的筋性而定,不同的面粉筋性不同,所用水的量也不一样,所以,加水的时候要分次加入,不要一次把水倒入。)

8.准备一个小碗里面放入少量的冷水,右手的四指微曲,在水里蘸一下

9.依旧四指微曲,用力反复扎面团,把面团扎透

11.把面团揉成椭圆形,搓成圆柱形的长条

12.用手把圆柱形的长条面团揪成每个50克重的剂子

13.取一个面剂子放在案板上,用手掌心扣在面剂子上,来回移动手掌

14.使面剂子在手掌的移动下形成圆形面团

15.用手将圆形面团按扁成圆饼状,这样饼坯就做好了

1.取一个扁的圆饼坯,用擀面杖开始擀制

3.用刷子蘸一点食用油,均匀的在椭圆形饼坯上刷一层食用油

4.把饼坯向中间对折,再用刷子蘸一点食用油,均匀的在对折的饼坯上刷一层食用油

5.用手从饼坯的一端,向上向里顺着饼坯的长度卷曲折回

6.一直卷到饼坯的另一端,把另一端的边缘塞到卷曲好的部位的下端缝隙里,形成卷曲好的圆柱形剂子

8.用手掌心按扁成圆形剂子,用擀面杖擀制饼坯

9.擀开擀薄成长方形状的薄饼坯,或者是圆形饼坯

1.取一个扁的圆饼坯,用擀面杖开始擀制

3.用刷子蘸一点食用油,均匀的在椭圆形饼坯上刷一层食用油

4.用手捏着饼坯靠近身体的一端,向上提起向里折回

5.用手捏着饼坯远离身体的一端,向上提起向里折回,并用刷子均匀的在折回的饼坯上刷一层食用油

6.把饼坯向中间折回,形成合页状,并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长条状

7.把长条状的面坯卷曲成圆柱形剂子竖立在案板上

8.用手掌心按扁成圆形剂子,用擀面杖擀制饼坯

9.擀开擀薄成长方形状的薄饼坯,或者是圆形饼坯

1.取一个扁的圆饼坯,用擀面杖开始擀制

2.把饼坯稍微擀大一点,依旧是圆形饼坯

3.用刷子蘸一点食用油,均匀的在圆形饼坯上刷一层食用油

4.按照包包子的手法把饼坯包成花骨朵状,捏紧收口,使食用油包在面皮里

6.形成扁圆形饼坯,用擀面杖开始擀制

7.擀开擀薄成长方形状的薄饼坯,或者是圆形饼坯

1.取一个扁的圆饼坯,用擀面杖开始擀制

3.用刷子蘸一点食用油,均匀的在椭圆形饼坯上刷一层食用油

4.用筷子夹着椭圆形饼坯的中央位置向里夹,把椭圆形饼坯夹成蝴蝶状的饼坯

5.用手捏着蝴蝶状饼坯的一端向上提起向中间折回,折叠成合页形状的饼坯

6.用两手捏着合页形状的饼坯稍微整形

7.把饼坯放到案板上,用擀面杖擀制

8.擀开擀薄成长方形状的薄饼坯,或者是圆形饼坯

制作过程突然想到,利用山西的柳林芝麻饼的制作方法,也可以使饼很容易分层次,因为柳林芝麻饼的制作过程用到油酥,就可以起分层的作用。具体做法请点击:山西:香酥可口健胃消食的秦晋特色小吃——柳林芝麻烧饼,制作时最后把饼擀得大一点薄一点

四、唐玄宗过生日时绝不能少的汤饼,是一种怎样的绝味美食

1、汤饼是一种面食,也叫做面片汤,就是将调和好的面粉团撕成碎片下锅煮制成熟的食品。汤饼也叫煮饼或者是索饼。

2、汤饼中“汤“指的是热水,”饼“指的是面粉片。汉朝时期,只要是入炉烤制的就叫做烤饼,用水煮的面食叫做汤饼。汤饼是一个大类的说法,包括汤面条、汤面片、面疙瘩等。汤饼从汉代开始发展起来,不过一直都是作为皇家贵胄的专享美食,没有进入寻常百姓人家。早在《后汉书》中就有对汤饼的记载,和皇帝对汤饼的喜爱。并且,汉代还专门设置汤官,来为皇帝制作汤饼。

3、南北朝时期,汤饼更加丰富了,出现了多种的类别。在《齐名要书》中,有对汤饼做法的详细记载,"以细绢筛面而成,调肉汁,待冷溲之。水引则搓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

4、唐代时期的汤饼已经进入了老百姓的家中,成为了日常餐桌上的美食。汤饼也出现了新的做法"冷淘",有点类似于我们如今的冷面。做法就是将煮好的面条或者是面片投入放有冰块冷水的容器中冷却,在夏季尤为欢迎。冷淘面主要原料有别于一般的汤饼,是用槐叶汁和面,口感特别,香味芬芳。冷淘面中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黄瓜、青菜、辣椒等蔬菜等配料和醋、芝麻、酱、姜、葱、肉桂等调味品。

5、汤饼除了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外,还可以用作食疗。因为汤饼的原料特别,是用槐树的树叶与面粉糅合而成,槐叶性凉,植物蛋白丰富,清热解毒,泻火驱邪,焯过的槐树叶子鲜美可口,清香宜人。热乎乎的汤饼是人们在冬天驱寒的食物,人们会加上热性的羊肉和其它佐料。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声明:信息资讯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东方体育日报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gdxhedu.com/news/80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