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泡法 喝普洱茶5大忌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普洱茶的泡法,以及喝普洱茶5大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普洱茶的泡法 喝普洱茶5大忌

本文目录

  1. 普洱茶的正确冲泡方法
  2. 普洱茶的冲泡方法
  3. 正确的泡普洱茶七个步骤
  4. 生普洱茶怎么泡才正确方法
  5. 普洱茶怎么泡法才正确

一、普洱茶的正确冲泡方法

【必备器皿】茶海、盖碗、公杯、品杯、滤网、随手泡。

【适宜茶品】各种普洱茶。适用面较广,试茶、品茶都可以采用盖碗冲泡。

【适用场合】各种场合。茶店,茶艺馆,茶艺表演,私人茶室,居家,办公无所不适。

1、温杯用开水把准备好的干净的器皿再冲淋一次,一方面为了卫生,同时也是给盖碗、公杯、品杯加温。

2、投茶把要冲泡的普洱茶投入盖碗中。投茶量或者说茶与水的比例关系对整泡茶的影响很大,100cc左右的盖碗我们推荐投茶5克左右为宜。一定记住“观音怕淡、普洱怕浓”。特别提醒有乌龙功夫茶习惯的普洱初学者,一定不要以乌龙的投茶量来泡普洱,会过于浓,因为普洱茶产区的海拔更高,内含物更丰富。

3、润茶注入开水到投入茶叶的盖碗中,洗茶一到两次,让茶叶充分的苏醒、伸展开来。不建议饮用润茶的茶汤,温一下杯倒掉或者直接倒掉。请注意注水的速度和角度。注水的速度会影响到水的温度,注水快则温度高,注水慢、水流细则水温相对要低一些,要针对所泡茶叶特性的不同来做出适当调整。注水的角度会影响到水对茶叶的冲击和茶叶的翻滚,豪较多的茶和熟茶不能过于冲击和翻滚,否则茶汤会浑浊不透亮。

4、泡茶泡茶时要注意出汤的时机,出汤过快则茶汤寡薄,出汤过慢则会太浓。

5、分杯把通过滤网冲泡好的茶汤分杯到品杯当中供大家分享,注意品杯不要倒太满,“酒满茶半”,最多不要超过七分。这是中国茶道的一个礼节,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6、品茶三口为品,意思就是要小口慢慢喝。烫的话薄薄的吸品杯最表面的一层茶汤,一杯普洱茶中表面的一层温度最低。

【必备器皿】茶海、小壶、公杯、品杯、滤网、随手泡。

【适宜茶品】各种茶品都可以用小壶冲泡,但较新的生茶一般不采用此法,其它的茶都可以用小壶冲泡。

【必备器皿】茶海、小壶、大公杯、品杯、滤网、随手泡。

【适宜茶品】细嫩芽茶,比如熟茶里的金芽、茶皇、宫廷散茶,或者是生茶里的全芽茶。

【适用场合】茶店、茶艺馆、居家。

【操作流程】参看盖碗冲泡法。但泡的时间比盖碗冲泡要长,一般每次闷1分钟以上。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小壶闷泡一般要把多次泡出的茶汤集中到一个公杯中,然后在分杯品饮。

【必备器皿】茶海、大壶、大公杯、品杯、滤网、随手泡

【适宜茶品】粗老熟茶、老生茶、老熟茶。

【适用场合】品茶的场合都比较适宜;不适合茶店试茶、茶艺表演等场合。

【操作流程】选用350cc以上的大壶,投茶5到7克,然后同盖碗冲泡。

【注意事项】不要因为壶大就多投茶,这一点非常重要。千万不可根据小壶冲泡的比例来投茶。闷的时间的把握。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茶性,用时间来控制茶汤浓度,另外还要兼顾场合的需要,品茶的人多,就可以略微多投一点茶,出汤快一点,不让大家久等,人少则反之。

【必备器皿】铁壶(内附虑斗)、大公杯、品杯、滤网、电磁炉或煤气灶等可以给铁壶加热的设备。

【适宜茶品】级别较粗老的熟茶或老茶。

【适用场合】居家、茶店、茶艺馆。

【操作流程】铁壶煮茶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流程:先泡后煮;热水煮;冷水煮。投茶量依次递减,600cc的壶投茶5到7克即可。

【注意事项】煮茶可以使茶内的可溶性物质充分溶解到茶汤中,操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加水不要太满,沸腾后会有大量的泡沫溢出;二是要注意防止烫伤,铁壶壶身的温度不比盖碗,真的会把人烫伤,操作过程中要多加小心。

【适宜茶品】各种普洱茶,生熟咸宜,但不推荐老茶等高档普洱茶用此法冲泡

【操作流程】把茶叶投入虑斗中,润茶后同盖碗的操作。飘逸杯的杯体在一个人用时也可直接做品杯。

【注意事项】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用饮水机代替随手泡。

【必备器皿】茶海、小壶、盖碗、公杯、品杯、滤网、随手泡、铁壶、大公杯、电磁炉或煤气灶等可以给铁壶加热的设备

【适用场合】茶叶店、个人茶室、茶艺馆等冲泡设施齐全、对冲泡、品饮有较高追求的场所

【操作流程】用盖碗润茶,然后把润好的茶转投到小壶中,用小壶沏泡品饮,待茶泡淡后投叶底到铁壶中,在煮一两次。

【注意事项】这是一套最隆重的泡茶方法,只推荐在冲泡极品老茶时使用。

二、普洱茶的冲泡方法

1、冲泡普洱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项:

2、投茶量:冲泡普洱茶时,投茶量的大小与饮茶习惯、冲泡方法、茶叶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富于变化。就云南人的饮茶习惯而言,采用留根闷泡法时,冲泡品质正常的茶叶,投茶量与水的质量比一般1:40或1:45。如果采用“功夫”泡法,投茶量可适当增加,通过控制冲泡节奏的快慢来调节茶汤的浓度。就茶性而言,投茶量的多少也有变化。例如熟茶、陈茶可适当增加,生茶、新茶适当减少等等。

3、冲泡普洱茶:普洱茶冲泡需先冲一次热水,称为“洗茶”。“洗茶”概念出现于明代,《茶谱》(明朝)载“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尘垢、冷气,烹之则美。”对于普洱茶,“洗茶”这一过程必不可少。因为大多数普洱茶都是隔年甚至数年后饮用的。“洗茶”时注意掌握节奏,杜绝多次“洗茶”或高温长时间“洗茶”,减少茶味流失。普洱茶冲泡宜选腹大的壶,因为普洱茶的浓度高,用腹大的壶可避免茶汤过浓,材质宜选陶壶、紫砂壶。而第二次以后浓淡的选择就可依照个人喜好来决定。普洱茶也可冷饮。

4、泡茶水温:水温的掌握对茶性的展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温有利于发散香味,有利于茶味的快速浸出。但高温也容易冲出苦涩味,容易烫伤一部分高档茶。水温的高低因茶而异。例如,用料较粗的饼砖茶、紧茶和陈茶等适宜沸水冲泡;用料较嫩的高档芽茶(如较新的宫廷普洱)、高档青饼适宜适当降温冲泡。避免高温将细嫩茶烫熟成为“菜茶”。在冲泡部分高档新青茶时,除直接降温外,还可通过不加壶盖或沸水高冲来降低水温,避免因茶叶烫熟而产生“水闷气”。

5、冲泡时间:冲泡时间长短的控制,目的是为了让茶叶的香气、滋味展现充分准确。由于云南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原料选择的特殊性,决定了冲泡的方式方法和冲泡时间的长短。陈茶、粗茶冲泡时间长,新茶、细嫩茶冲泡时间短;手工揉捻茶冲泡时间长,机械揉捻茶冲泡时间短;紧压茶冲泡时间长,散茶冲泡时间短。

6、普洱茶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清饮指不加任何辅料来冲泡,多见于汉族;混饮是指于在茶中添加辅料,多见于香港、台湾,如香港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枸杞、西洋参等养生食料。

7、品饮普洱茶必须趁热闻香,举杯鼻前,此时即可感受陈味芳香如泉涌般扑鼻而来,其高雅沁心之感,不在幽兰清菊之下。普洱茶需用心品茗,啜饮入口,始能得其真韵,虽茶汤入口略感苦涩,但待茶汤于喉舌间略作停留时,即可感受茶汤穿透牙缝、沁渗齿龈,并由舌根产生甘津送回舌面,此时满口芳香,甘露“生津”,令人神清气爽,而且津液四溢,持久不散不渴,此乃品茗之最佳感受“回韵”。

三、正确的泡普洱茶七个步骤

正确的泡普洱茶七个步骤为:备器——备茶——温杯——醒茶——出汤——冲泡——品茗。

俗话说:“器为茶之父”,选择适合的茶具,是泡好一杯普洱茶的基础条件。

准备好之后,还需要用到公道杯、茶荷、品茗杯、茶夹等一套简单的功夫茶具就好。

拿出一饼完整的茶饼,打开包装绵纸,用撬茶针撬取茶叶,放在天平架上称取10克茶叶即可。

撬茶需注意两个关键点:固定茶饼的左手与持茶针的右手要放在同一个方向(避免伤到手)。撬茶时尽可能沿茶叶的纹理方向来撬保证条索的完整。

用开水温汤茶具。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干净的杯子为啥还要重新洗一遍,这不浪费水?

其实,温杯主要是提高茶具表面的温度,为后期的冲泡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茶香的激发。

一是润去茶叶表面的浮尘,二是让茶叶从梦中苏醒,有利于茶叶的充分舒展,三是为了注重卫生方面,看着心里也舒服。

醒茶的过程,一般是浸泡3-5s出汤,如果茶叶放多了,浸泡时间更应该尽快出汤。

根据盖碗的容量,注入适合的水量,出茶汤的时候,左手微微把公道杯稍倾斜,避免茶汤侧漏,弄脏茶席。

泡茶讲究三要素:水温、投茶量、和冲泡时间。

冲泡普洱生茶需要100°的水,水烧到沸腾即可使用,一般我们用逆时针注水,然后再定点注水,浸泡大约5s后即可出汤。

按照相同的冲泡方法,泡到8泡后,根据茶汤的浓淡,可延长浸泡时间。

好茶需要分享,分别倒进品茗杯里。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七八分满即可。

四、生普洱茶怎么泡才正确方法

1.放7g茶,95℃沸水,如果是陈年老生茶,则可以使用100℃沸水冲泡,低冲注水,冲泡前过两遍,一遍醒茶,一遍润茶。

检验茶叶香气纯净度、浓度,观察汤色亮度、透度,看茶叶内质。

2.冲泡时水柱靠近盖碗内壁,缓慢注水。令茶叶在盖碗中充分浸润,保证茶汤滋味充分均匀浸出、茶水不分离,增强汤感的协调性。

3.正式冲泡时,适当闷泡,出汤速度由快变慢,前三泡茶宜较快速出汤,往后的茶宜延长时间,才保持汤色香气滋味都能一致。

五、普洱茶怎么泡法才正确

①根据普洱茶的年份、生、熟茶选择泡茶的器皿、水的温度和投茶量。

②普洱茶使用95~100℃的沸水冲泡,泡出普洱茶的香气和滋味。

③普洱茶润茶可进行1、2次,冲下沸水立即倒出,速度要快。

④是否加用滤网看干茶情况而定。

⑤正泡时,前几泡出汤宜快,随着泡数增加,泡茶时间可慢慢延长。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普洱茶的泡法和喝普洱茶5大忌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声明:信息资讯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东方体育日报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gdxhedu.com/news/79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