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蘸酱油是不是更甜 菠萝蘸酱油是不是更甜一些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菠萝蘸酱油是不是更甜的一些知识点,和菠萝蘸酱油是不是更甜一些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菠萝蘸酱油是不是更甜 菠萝蘸酱油是不是更甜一些

本文目录

  1. 吃菠萝(凤梨)时为什么要沾酱油
  2. 菠萝沾酱油是什么味道 菠萝沾酱油好吃吗
  3. 菠萝沾酱油有什么作用 菠萝为什么要蘸酱油

一、吃菠萝(凤梨)时为什么要沾酱油

菠萝本身就带酸味,容易刺激口腔,尤其牙齿敏感的人群不宜吃,吃菠萝蘸酱油可以降低酸味,减少菠萝果肉含有的菠萝酶刺激口腔和牙齿,沾酱油吃菠萝一方面可以呵护牙齿,另一方面可以让口感感觉更好。菠萝除了用酱油沾着吃外,还可以用盐水泡了之后再吃,和沾酱油吃一个道理。

菠萝茎短,叶多数,莲座式排列,剑形,长40-90厘米,宽4-7厘米,顶端渐尖,全缘或有锐齿,腹面绿色,背面粉绿色,边缘和顶端常带褐红色,生于花序顶部的叶变小,常呈红色。

花序于叶丛中抽出,状如松球,长6-8厘米,结果时增大;苞片基部绿色,上半部淡红色,三角状卵形;萼片宽卵形,肉质,顶端带红色,长约1厘米;花瓣长椭圆形,端尖,长约2厘米,上部紫红色,下部白色。

菠萝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含量高达42毫克,菠萝中含有大量的果糖,葡萄糖,维生素B、C,磷,柠檬酸和蛋白酶等物质,另外还含多种有机酸及菠萝酶等。

本草纲目里记载,菠萝性平,味甘、微酸、微涩、性微寒,具有清暑解渴、消食止泻、补脾胃、固元气、益气血、消食、祛湿、养颜瘦身等功效,为夏令医食兼优的时令佳果,不过一次也不宜吃太多。

通常菠萝的栽培品种分4类,即卡因类、皇后类、西班牙类和杂交种类。

卡因类:又名沙捞越,法国探险队在南美洲圭亚那卡因地区发现而得名。栽培极广,约占全世界菠萝栽培面积的80%。植株高大健壮,叶缘无刺或叶尖有少许刺。果大,平均单果重1100克以上,圆筒形,小果扁平,果眼浅,苞片短而宽;果肉淡黄色,汁多,甜酸适中,可溶性固形物14%~16%,高的可达20%以上,酸含量0.5%~0.6%,为制罐头的主要品种。

皇后类:系最古老的栽培品种,有400多年栽培历史,为南非、越南和中国的主栽品种之一。植株中等大,叶比卡因类短,叶缘有刺;果圆筒形或圆锥形,单果重400~1500克,小果锥状突起,果眼深,苞片尖端超过小果;果肉黄至深黄色,肉质脆嫩,糖含量高,汁多味甜,香味浓郁,以鲜食为主。

西班牙类:植株较大,叶较软,黄绿色,叶缘有红色刺,但也有无刺品种;果中等大,单果重500~1000克,小果大而扁平,中央凸起或凹陷;果眼深,果肉橙黄色,香味浓,纤维多,供制罐头和果汁。

杂交种类:是通过有性杂交等手段培杂交种育的良种。植株高大直立,叶缘有刺,花淡紫色,果形欠端正,单果重1200~1500克。果肉色黄,质爽脆,纤维少,清甜可口,可溶性固形物11%~15%,酸含量0.3%~0.6%,既可鲜食,也可加工罐头。

菠萝植株适应性强,耐瘠、耐旱,病虫害较少,是新垦山地的重要先锋作物,易栽培,产量高,还可间作,是东南丘陵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使农民致富的好树种。

菠萝亩栽3800~4000株,需苗量极大,常用整形素催芽繁殖、营养体繁殖和组织培养3种方法。

催芽时间与办法:5~11月选具40厘米长的绿叶,通常卡因类40张叶,菲律宾品种35张叶的植株。每株用250毫克/升乙烯利加1%尿素与0.5%氯化钾混合液25毫升灌心催芽,处理后第5天和第12天分别再用1200~1500倍和600倍~750倍整形素溶液25毫升灌心。

营养体繁殖,常用小苗培育,即利用田间的小顶芽、小托芽、小吸芽和果瘤芽分类假植于苗圃培育后出国。利用采果后留在果柄上的小托芽生长培育成苗,利用老茎切块繁殖和更新地老茎繁殖。

组织培养育苗,用Ms培养基,在室温30℃、光照12小时或自然光照培养室内培养。

一是选好园地,选坐北朝南,阳光充足、水源丰富、交通方便之地作商品生产基地。

二是科学种植,种前,对瘠薄土壤进行改良,施足基肥;选壮苗种植。密度,卡因类亩栽3000~4000株,皇后类4000~5000株。

三是种后加强肥水管理,施肥量,广西每亩施氮42.2公斤,施磷26.8公斤,施钾38.5公斤,N∶P2O5∶K2O=1∶0.62∶0.9;施肥时期,通常12月~翌年2月抽蕾前施促蕾肥,采果后7~8月施壮芽肥;在促蕾肥、壮芽肥之间施壮果催芽肥;每年4、6、7、9月各施一次叶面肥,5、8月各2次追肥,用1%尿素加0.5%硫酸钾溶液;采果后施基肥。

1、双行式,常用的畦和沟共150cm宽,双行单株排列。它的优点是:畦沟较宽须根能够向外扩展,畦上的株行距比较均匀,茎基互相挤靠,叶片伸展成半球面,能充分利用阳光,又易形成行间“自荫”环境,减少畦沟杂草,方便管理。用这种方式种植菠萝一般沟宽100-110cm,小行距40-50cm,株距随密度而变动。如果每667m2种植3500-4000株,株距20cm,每667m2种植4500株,株距15cm左右。

2、三行单株排列的畦和沟共170cm宽,其中畦面宽120cm,小行距35-40cm,株距随密度而变,一般在20-25cm之间,这种方式,植株个体营养面积均匀。

3、四行式,一般采用200cm宽畦,宽窄行排列种植,宽行100cm(其中沟宽50cm),窄行50cm(其中沟宽20cm),形成的小畦面上以25cm株行距种植,每667m2植4500-5000株。它的优点是:畦上有沟,植株封行后,这个小沟既排水又保水,有利根系生长;大行距较宽,方便行人操作,窄行两侧叶片受人为伤害少,霜冻时叶片受害大为减轻,大果多在此两行中间获得。水分管理要及时排灌,防涝抗旱。

4、做好其他各项管理,如为不影响果实生长发育,应适当的除芽和留芽;为促花要进行催花;为提高果实重量和品质要喷果,在小花全部谢花后,用50毫克/升赤霉素加0.5%尿素液喷果,过20天喷第二次,喷70毫克/升赤霉素加0.3%尿素液。为使果实成熟一致,果实发育到七成熟时,用乙烯利300毫克/升喷果催熟。

菠萝常见病害有凋萎病、黑腐病、苗心腐病。

凋萎病:植株发病后,叶片变软下垂,叶色淡绿至红色,基部腐烂,最后全株枯死。此病是粉介壳虫为害所引起。

防治方法:首先要严格注意不用病苗繁殖。其次要及时扑灭粉介壳虫,定植时用500倍乐果溶液浸头,倒置晾干后种植。种植后发现粉介壳虫为害,要及时喷乐果500倍液,或25%中科美铃1500倍液。再则,菠萝园若发现病株,要及时挖除,以防蔓延。

黑腐病:受害果心变黑,逐渐扩大至全果腐烂,病菌多由摘芽处及采果的果柄伤口侵入。

防治方法:注意不要在雨天打顶及采果,以减少病菌入侵机会。此病也是贮藏菠萝鲜果的主要病害。

苗心腐病:幼苗烂心死亡。主要是堆放发热或积水引起。

防治方法:避免种苗堆放过久,特别是远途运输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堆放过久,以免因高温、高湿或不透气致发热伤苗。运到目的地后即刻摊开,略晒1天~2天后再种植,要避免雨天种植,注意深耕浅种。

菠萝果实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果糖,葡萄糖,维生素B、C,磷,柠檬酸和蛋白酶等物质。每100克菠萝含水分87.1克,蛋白质0.5克,脂肪0.1克,纤维1.2克,尼克酸0.1毫克,钾126毫克,钠1.2毫克,锌0.08毫克,碳水化合物8.5克,钙20毫克,磷6毫克,铁0.2毫克,胡萝卜素0.08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02毫克,维生素C8~30毫克,灰分0.3克,另含多种有机酸及菠萝酶等。

1、由于菠萝中含有刺激作用的甙类物质和菠萝蛋白酶,它会分解体内的蛋白质,而且它对人们口腔粘膜和嘴唇的幼嫩表皮有刺激作用,如果吃菠萝前不用盐水泡,会让人有一种麻痹刺痛的感觉。因此应将果皮和果刺修净,将果肉切成块状,在稀盐水或糖水中浸渍,浸出甙类,然后再吃,用盐水泡菠萝后,能够有效破坏“菠萝朊酶”的内部导致过敏的结构,从而失去使人过敏的能力,并丧失对于有的体质的毒性。

2、在食肉类或油腻食物后,吃些菠萝对身体大有好处,“菠萝咕老肉”、“菠萝牛肉”都是可以放心吃的菜肴。

3、菠萝和鸡蛋不能一起吃,鸡蛋中的蛋白质与菠萝中的果酸结合,易使蛋白质凝固,影响消化。

4、菠萝加蜂蜜可以同时食用,而且菠萝加蜂蜜煎水服可治支气管炎。但是对于身体不适或腹泻症状的人建议不要这样食用。

首先,菠萝一名的起源与波罗密(蜜)有关。汉语中波罗密(蜜)一词一为佛教用语,指到达彼岸;二指一种热带水果,现今被规范成菠萝蜜。菠萝蜜(或波罗密、蜜)是原产于印度,很早就传入东南亚和中国(唐代,一说南北朝传入)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热带水果。今又叫木菠萝、树菠萝、天波罗等。波罗蜜(密)与佛教有关,而佛教是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并中国化了的大宗教。波罗蜜是梵文Paramim的音意译的结合。最初译为波罗密多,后“多”字省略。指称果树的波罗密后又因其果实又大(如冬瓜大),又甜,便称为波罗蜜。

其次,用波罗蜜指称菠萝还与佛教塑像联系密切。亲手削过菠萝皮、吃过菠萝的人便知道,菠萝果实的外壳有许多六角形(或六边形)刺结瘤或日果刺,即小花的遗迹,颇像佛祖、菩萨塑像头部头发的螺髻(如乐山大佛像,大足石刻佛像,各种石雕佛像)。在佛教史上多数石刻佛像与生活中的佛教僧人和尚尼姑不同,后者一般剃为光头。而佛像多塑成有发并梳成螺髻,当然也有戴帽、头巾的、光头的。可以想像中国古人因受佛教影响,便把这种来自西方由西方人传入的美洲水果称为波罗蜜,后又简称为波罗。

再次,有一位叫马可·波罗的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影响很大。他来自意大利,元初来华在中国呆了十几年,回去后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激起西方人对中国的极大兴趣和热烈向往。所以,叫这种水果(pineapple)为菠萝(波罗)还有一点洋味,与它由西方(人)传来吻合。

美洲菠萝初传入时与由印度、东南亚传入的菠萝蜜有些混淆。但这两种热带水果实在差别很大,于是人们对它的称谓也渐渐分开。清乾隆年间的李调元在《南越笔记》卷十三中说:“粤中凡村居路旁多植山波罗,横梗如拳,叶多刺,足卫衡宇”。可知这时又指称美洲水果的波罗蜜已简约为波罗;前面并加限制词“山”,表示它可栽种在山坡上。清道光年的吴其在其所著《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一中说:“露兜子产广100东,一名波罗”。他接着讲:“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这大概是最早单独称其为波罗的记载。

带草头的“菠萝”一词大概最早出现于清嘉庆年高敬亭的《正音撮要》卷三,但对它无任何解释。所以这时波罗已开始被文人们加上草头,表示它是植物、水果。民国年问出版的《辞源正续编合订本》、《辞海修订本》均立有“波罗”条,其解释已近当代。可见民国时又简化为波罗。直到解放后出的词典、辞典等才把它正式确定规范为“菠萝”。

二、菠萝沾酱油是什么味道 菠萝沾酱油好吃吗

1、菠萝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水果,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等等,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深受人们喜欢,很多人都会经常吃菠萝。菠萝的食用方法有很多,有些人喜欢用菠萝蘸酱油吃。那么菠萝蘸酱油是什么味道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2、酱油的甜中和了菠萝的酸,鲜味甜味融合一起,互不抢戏,有鲜甜味。

3、菠萝本身就带酸味,容易刺激口腔,尤其牙齿敏感的人群不宜吃,吃菠萝蘸酱油可以降低酸味,减少菠萝果肉含有的菠萝酶刺激口腔和牙齿,沾酱油吃菠萝一方面可以呵护牙齿,另一方面可以让口感感觉更好。菠萝除了用酱油沾着吃外,还可以用盐水泡了之后再吃,和沾酱油吃一个道理。

4、把菠萝削好,放进冰箱,30分钟以后拿出来,蘸上酱油,真是美味又甜腻,还可以助消化,防止菠萝过敏。

5、菠萝蘸酱油放到口中,菠萝酸酸甜甜的果香味搭配上酱油咸鲜的酱香味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新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不试一试绝对想象不到。

6、食用菠萝前将其浸泡于淡盐水中,能破坏“菠萝朊酶”内导致过敏的结构,避免食用过敏,还能分解一部分有机酸,让菠萝吃起来更甜。蘸酱油,也是一样的道理。

7、菠萝中含有一种叫菠萝酶的东西,“菠萝酶”这种酶能够分解蛋白质,对于我们口腔粘膜和嘴唇的幼嫩表皮有刺激作用,会使我们感一种麻刺痛的感觉。

8、酱油能抑制菠萝酶的活力,可以抑制菠萝酶对我们口腔粘膜和嘴唇的刺激,同时也会感到菠萝更加香甜了。(菠萝泡盐水也是一样道理)

9、菠菌酶是一种蛋白酶,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因此,少量吃有增进食欲的作用,但是过量的吃对人体是有害的会引起胃肠病。所以呢,吃菠萝要适量。

三、菠萝沾酱油有什么作用 菠萝为什么要蘸酱油

1、菠萝一般我们吃的时候都会泡盐水,有的地方还会蘸酱油吃哦,下面来一起看看是为什么吧!

2、菠萝食用前都会浸泡淡盐水,能破坏“菠萝朊酶”内导致过敏的结构,避免食用过敏,还能分解一部分有机酸,让菠萝吃起来更甜。蘸酱油,也是一样的道理。

3、盐水泡菠萝,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吃法,但是在潮汕,人们在食用菠萝的时候往往会蘸上酱油进行食用,其实在这里酱油的作用和盐水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减少我们在食用菠萝时的痛苦的。

4、在潮汕,菠萝跟酱油可是绝配噢。

5、这是属于潮汕独特的美食观,酱油中和了菠萝的酸甜,这样子并没有将味道变的难以入口,反而可以带出更深的甜味来,味道更多层次、更复杂,不信你可以试试,绝对是颠覆了你的味蕾,让你一下子爱上这种吃法!

6、菠萝中含有一种叫菠萝酶的东西,“菠萝酶”这种酶能够分解蛋白质,对于我们口腔粘膜和嘴唇的幼嫩表皮有刺激作用,会使我们感一种麻刺痛的感觉。

7、酱油能抑制菠萝酶的活力,可以抑制菠萝酶对我们口腔粘膜和嘴唇的刺激,同时也会感到菠萝更加香甜了。(菠萝泡盐水也是一样道理)

8、菠菌酶是一种蛋白酶,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因此,少量吃有增进食欲的作用,但是过量的吃对人体是有害的会引起胃肠病。所以呢,吃菠萝要适量。

9、蘸了老抽的菠萝更增添风味,而且不会让减少舌头麻感。

10、做法:菠萝去皮后切成4块泡淡盐水10分钟后捞出来切片,倒上一碟老抽酱油,吃之前蘸少许,风味就出来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声明:信息资讯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东方体育日报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gdxhedu.com/news/54035.html